乐鱼体育直播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信息
《人生若如初见》导演:“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是需要过程的”
日期: 2025-08-19 09:53 作者: 行业信息

       

  《人生若如初见》讲述晚清时期几个年轻人在乱世中意外相识,最终又走向了各自的道路。(受访者供图)

  从31岁到37岁,导演王伟终于等到了《人生若如初见》面向观众的时刻。再往前推,编剧江奇涛在2010年就完成了这个剧本,兜兜转转15年,他才看到这部作品的真正完成。

  俗套地说,王伟是看着江奇涛的剧长大的——《汉武大帝》《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八零后的童年记忆里少不了这些电视剧的名字。因此,当年轻的王伟第一次看到江奇涛的《人生若如初见》的剧本,他就下定决心要拍好它。

  在此之前,王伟因为剧集《白夜追凶》一举成名,这是内地第一部被网飞(Netflix)购买引进的剧集,二十多岁的王伟有着无数可能性,但他选择了拍摄江奇涛的剧本。

  “那可是历史剧大神啊,我怎会是拒绝?”如今回忆起来,王伟还是忍不住地兴奋。

  因为身体原因,江奇涛没有和王伟一同创作,他交给王伟的,就是这一个原名为“革命前夜”的厚重的剧本。凭借着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王伟和剧本背后的江奇涛仿佛神交已久。

  “他的剧本我就没有改动,他对历史的看法和我不谋而合,我所做的就是用影像呈现的时候,尽可能让这段历史的细节也是真实的。”王伟说。

  当然,和大部分以大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剧一样,《人生若如初见》的主人公是虚构的。它讲述的是几个年轻人在乱世中意外相识,最终又走向了各自的道路,这其中的离散,既有命运的安排,也有时代的必然。

  剧集的开篇以17岁的没落宗室贵族梁乡的视角展开,他与革命党人杨凯之、新军军人李人骏出于不同的原因成为最早赴日学习的军事生,并与冒进的革命者吴天白和商人之女谢菽红相遇,从此五个人的命运被扭结在一起,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们的选择怎么都是‘错’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们还没能找到一条足以救中国的道路。”王伟感慨道。《人生若如初见》的片名来自剧中女主角谢菽红引用的纳兰性德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此处仿佛一个谶语,暗示了几个人命运的走向,最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以各自的方式离散和落幕。

  《人生若如初见》是一出群戏,细致地展现出不同立场的人在乱世的选择,其中李现饰演的梁乡在初期戏份较多,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质疑一个“保皇党”不能做主角。另外一边,谢菽红虽然是全片最有魅力的角色,但她和三位男主角都有感情纠葛,也遭到了部分观众的质疑。

  资深媒体人孟静替这部剧集的遭遇鸣不平,她发表了文章《历史剧还有必要拍吗?》,认为如果评价作品的标准是人设,那几乎所有的经典剧都可以拿来批判。

  面对争议,王伟倒是很坦然:“我对观众的反应不意外,也不失望,这或许就是我做这部剧的意义,让他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是需要过程的。”

  导演王伟,出生于1988年,执导剧集《白夜追凶》《问苍茫》等。(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你当时为何会接拍《人生若如初见》这部戏,剧本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王伟:我是2017年《白夜追凶》播出后才算正式出道的,后来就接触到江奇涛老师的剧本,我很喜欢他之前写的剧,加上这又是他的封笔之作,我觉得能够拍他的剧本是很荣幸的事情。加上我本人对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人生若如初见》的大背景是晚清,关于这段历史的剧集非常少,我也被这个题材深深吸引了。

  王伟:基本没太大的改动,就是让一些细节更符合真实历史,比如里面写慈禧太后是在紫禁城去世的,和事实不符合,我们就做了调整。

  我做的主要的工作是让影像细节更真实,比如清末的时候,官员是如何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如何敬礼,当时的军服又是什么样的,这些剧本没有写。

  我们做了很多的调研工作,找了特别多的老照片,力求可以呈现出一种真实的质地。比如开头一场戏是说清末怎么砍头,老照片上用的是剑,而不是以往以为的刀,这些我都放进了剧集中。

  我还特地找了研究晚清历史的贾英华老师,他之前采访过三百多位末代皇族的人,和溥杰做过邻居。他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比如剧集里拍到醇亲王载沣动身去德国那天是在下雨,于是我也在戏里加了下雨的情节,虽然一般的观众也看不出来,但我依旧是觉得很有意义。

  南方周末:这个剧集的主要主人公其实都是虚构的,你如何平衡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

  王伟: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呈现真实的质感,在服化道等方面尽我们最大的可能性,至于故事本身,我们通过几个人物去塑造那个时代的群像,必然是把好多人和事揉捏到一起,是一个高度凝练的作品,我们大家都希望他们具有那个时代人物的特征。

  南方周末:春夏饰演的谢菽红是片中的灵魂人物,如果说片中的男性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反而是谢菽红身上闪现出很多朴素美好的东西,你如何理解这个人物?

  王伟: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她的思想突然得到改变,被卷入了时代洪流,并且顽强地去生存,所以我觉得她代表的是顽强自信、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民,她没有主动革命,都是被动参与的,是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讲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儿,当时的革命其实是一种精英革命,老百姓还没有参与,往往是被精英裹挟的,谢菽红和剧中的其他几个角色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在剧中,女主人公谢菽红为摆脱家族的包办婚姻到了上海,伴随着被点燃的革命激情以及爱情流亡东瀛。(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那你又是如何理解剧中几位男性主角的,他们在那个时代巨变中,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们的道路也都是某一种意义上的“歧路”,怎么样看待这种选择?

  王伟:20世纪初其实非常特殊,清王朝大厦将倾,有的人想要力挽狂澜,有的人想要推翻它,我们剧中的几位主人公其实都想要挽救当时的国家,都希望国家可以变好,但他们的思想主张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他们有很强的茫然感,但那就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他们没人是“对”的,可他们也曾经为了国家能够变好而努力,他们存在历史局限性,可他们的故事是动人的。

  南方周末:《人生若如初见》这样的剧集拍摄成本是比较高的,也注定会面临一些争议,你接的时候有没有顾虑?

  王伟:出品方有情怀,我们没顾虑,很多时候人还是要为情怀做点事情,恰好又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现在做历史剧的本来就慢慢的变少了,但是都不去做这种严肃的剧集也不行,只要做了,就总算往前走了那么一小步。

  其实拍完《白夜追凶》后,我接受媒体采访就说自己想拍历史剧,结果还真的有《人生若如初见》这样的剧本找到我,当时我还不到30岁,我真的觉得资方也是很大胆的。

  现在这部剧的确遇到一些争议,和大家对历史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关系。我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够通过这样一部剧,让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了解这段历史。这样类型的剧集现在慢慢的变少,我想就和剧集里的主人公一样,当时反对革命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还是在坚定地革命。

  王伟:技术层面的都不算是难度,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演员的表演,我们要如何让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些人,最后要在大的宏观的历史观以及小的微观的对人物的理解相对达成一致,我在这个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

  南方周末:有人评价这部剧在思想和美学上都有一些探索,你觉得这些探索是什么?

  王伟:我其实是在美学上有一些探索,当然这个主要是针对的是当下的剧集领域,我也尽可能地参照了诸如《末代皇帝》这样的经典影片的拍法。至于说思想性,我觉得谈不上探索,江奇涛老师写的观点其实也不能说是新,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和历史迷在书写和讨论,只是鲜少被剧集这样的载体去表现。

  王伟:坦率地说,这个主题我总结不了,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只能尽可能地给大家呈现一段真实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是什么,你想要站在什么角度去解读它,取决于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

  南方周末:从你接拍《白夜追凶》到现在,你在剧集行业已经有将近十年的从业经验,你认为这个行业变化大吗?

  王伟:是有变化的,但可能我想拍的东西都是比较厚重的,有一定主题表达的,所以行业的变化对我影响不大。说到《白夜追凶》,我还是很幸运的,当时赶上了网剧的兴起,做主流剧集的人都不愿意拍所谓的网剧,我们才有机会。

  我们这拨人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又赶上了所谓的微电影时代,于是碰到一个机会,让我这样一个民间成长起来、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人有机会能创作。当时几万块、十几万块就能拍一部微电影,后来我才有机会拍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项目,这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我是一步都没有跳过。

  南方周末:你是最早一拨拍网剧的人,一出手就是一个讨论度非常高的悬疑剧,按理说应该在这个赛道继续做下去,但是你反而选择去做这种厚重的长剧集,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王伟:厚重的题材不能说当下不流行,它以后也还是会有的,这样的剧二十年前蛮多的,现在变得稀缺了一些。现在悬疑剧是蛮多的,有一个井喷的趋势,那是因为之前有一个阶段悬疑剧不能进入黄金档,所以传统的公司就不做悬疑剧了,后来有了网剧,也没有黄金档这样的概念了,这类题材又多了起来,这和时代的变化有关系。

  《人生若如初见》这种类型的未来还会兴起的。当然了,我们的确可以把剧拍得短一点,分成所谓的“季”来做,从创作规律来说,这样对创作者也会更加友好,没那么累。

  之前的剧集动辄四五十集甚至更长,其实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一个剧需要在电视台打广告,如果有七十集,就会有七十集的广告,赚得就更多。但现在我们都是在平台上看剧,商业模式也必然会发生一些改变。

  现在微短剧又流行起来了,我们仍旧是要适应这种变化的,如果参照英美剧的模式,剧集按照季来做,一季在12集以内是较为贴切的,能够勾着观众一直看下去,如果特别吸引他们,一天也能追完。然后这个剧观众或者市场能够喜欢就接着拍下一季,不喜欢就不再拍了。

  王伟: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早就想过,但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我对电影没有执念,我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看有没有合适的故事,如果有一个故事100分钟就可以讲清楚,那我就去拍。

  南方周末:作为导演,你会在意要保持某种作者性吗?让大家提到你的名字的时候,就会去定义你的风格。

  王伟:我就是不想被划定,每次都是拍完一个后就想要换风格,不想被人定义。《白夜追凶》后我就说我不拍犯罪题材了,拍完《人生若如初见》,我又去拍主旋律的《问苍茫》,再后来我又拍文学作品改编的《高兴》……不管从内容,还是影像风格,我都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趁着年轻多尝试,等到以后老了,干不动的时候,再进舒适区吧。

  王伟:制作首先要精良,内容是大家爱看的,人物不能脸谱化。制作精良是第一步的,不论你拍什么,都要让人觉得是这么回事,不能觉得太虚假,看不下去。

  南方周末:你平时会看微短剧吗?刷短视频吗?你觉得它们的流行会冲击剧集市场,抢占观众的注意力吗?

  王伟:我不看微短剧,但是刷短视频,它们肯定会分散观众的。我举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中国观众没太多选择,所以大家都去看电视上那几个剧。拿吃的东西来说,如果比较匮乏,没选好不好吃的权利,需要先吃饱。但条件好了,选择就多了,正餐之外还有零食,甚至零食吃多了,也可以不吃正餐。

  我认为以后的影像产品会慢慢的细分,别觉得自己的东西可以包罗万象。我觉得只要在某个领域做得足够精品,一定会有人喜欢你的东西。

  我想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医疗、教育也是如此,最后拼的都是品质和服务。剧集也一样,虽然创作是一个艺术,但我们实际上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在自己的类型里去深耕。

  站在遗老遗少的立场拍的剧,想缅怀啥东西,大家心知肚明。别说什么美学啥东西,都是障眼法。

  虽是历史正剧,但很好看,镜头画面美,故事吸引人,所以是好片子。不懂有些人为何需要以极端的好人坏人的简单思维评判历史人物,降智了。十分喜爱《人生若如初见》,非常讨厌类似:保皇派,洗白,歪。。。。的弱智评论,这些评论侮辱了好剧

  [赞][赞][赞]这部剧是近几年最好的一部近代史剧,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赞],值得一看[赞]

  云南3岁女童被水果刀插入脑颅,据称妈妈吓唬闹腾女儿不慎刺入,刀刃插入头颅骨几厘米,目前已接受开颅手术,状况良好。(剪辑:杨程程、李坤)

  “续面”事件,双方和解,店主向顾客道歉,从70到140的反转 #续面当事顾客说共消费140元

  奔驰“亮证姐”逼迫让路,律师4问:女子身份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详情信息?出警是否合规?男子投诉为何无果?#当事人会客厅

  8月17日,九派新闻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黄丹丹医生的朋友圈获悉,其丈夫发布讣告称,黄丹丹医生因病医治无效,生命定格于2025年8月15日凌晨2时30分,年仅35岁。

  1994年黄海海域,中国海军403号核潜艇正执行返航任务,雷达屏幕上忽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

《人生若如初见》导演:“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是需要过程的”
日期: 2025-08-19 09:53

       

  《人生若如初见》讲述晚清时期几个年轻人在乱世中意外相识,最终又走向了各自的道路。(受访者供图)

  从31岁到37岁,导演王伟终于等到了《人生若如初见》面向观众的时刻。再往前推,编剧江奇涛在2010年就完成了这个剧本,兜兜转转15年,他才看到这部作品的真正完成。

  俗套地说,王伟是看着江奇涛的剧长大的——《汉武大帝》《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八零后的童年记忆里少不了这些电视剧的名字。因此,当年轻的王伟第一次看到江奇涛的《人生若如初见》的剧本,他就下定决心要拍好它。

  在此之前,王伟因为剧集《白夜追凶》一举成名,这是内地第一部被网飞(Netflix)购买引进的剧集,二十多岁的王伟有着无数可能性,但他选择了拍摄江奇涛的剧本。

  “那可是历史剧大神啊,我怎会是拒绝?”如今回忆起来,王伟还是忍不住地兴奋。

  因为身体原因,江奇涛没有和王伟一同创作,他交给王伟的,就是这一个原名为“革命前夜”的厚重的剧本。凭借着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王伟和剧本背后的江奇涛仿佛神交已久。

  “他的剧本我就没有改动,他对历史的看法和我不谋而合,我所做的就是用影像呈现的时候,尽可能让这段历史的细节也是真实的。”王伟说。

  当然,和大部分以大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剧一样,《人生若如初见》的主人公是虚构的。它讲述的是几个年轻人在乱世中意外相识,最终又走向了各自的道路,这其中的离散,既有命运的安排,也有时代的必然。

  剧集的开篇以17岁的没落宗室贵族梁乡的视角展开,他与革命党人杨凯之、新军军人李人骏出于不同的原因成为最早赴日学习的军事生,并与冒进的革命者吴天白和商人之女谢菽红相遇,从此五个人的命运被扭结在一起,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们的选择怎么都是‘错’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们还没能找到一条足以救中国的道路。”王伟感慨道。《人生若如初见》的片名来自剧中女主角谢菽红引用的纳兰性德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此处仿佛一个谶语,暗示了几个人命运的走向,最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以各自的方式离散和落幕。

  《人生若如初见》是一出群戏,细致地展现出不同立场的人在乱世的选择,其中李现饰演的梁乡在初期戏份较多,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质疑一个“保皇党”不能做主角。另外一边,谢菽红虽然是全片最有魅力的角色,但她和三位男主角都有感情纠葛,也遭到了部分观众的质疑。

  资深媒体人孟静替这部剧集的遭遇鸣不平,她发表了文章《历史剧还有必要拍吗?》,认为如果评价作品的标准是人设,那几乎所有的经典剧都可以拿来批判。

  面对争议,王伟倒是很坦然:“我对观众的反应不意外,也不失望,这或许就是我做这部剧的意义,让他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是需要过程的。”

  导演王伟,出生于1988年,执导剧集《白夜追凶》《问苍茫》等。(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你当时为何会接拍《人生若如初见》这部戏,剧本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王伟:我是2017年《白夜追凶》播出后才算正式出道的,后来就接触到江奇涛老师的剧本,我很喜欢他之前写的剧,加上这又是他的封笔之作,我觉得能够拍他的剧本是很荣幸的事情。加上我本人对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人生若如初见》的大背景是晚清,关于这段历史的剧集非常少,我也被这个题材深深吸引了。

  王伟:基本没太大的改动,就是让一些细节更符合真实历史,比如里面写慈禧太后是在紫禁城去世的,和事实不符合,我们就做了调整。

  我做的主要的工作是让影像细节更真实,比如清末的时候,官员是如何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如何敬礼,当时的军服又是什么样的,这些剧本没有写。

  我们做了很多的调研工作,找了特别多的老照片,力求可以呈现出一种真实的质地。比如开头一场戏是说清末怎么砍头,老照片上用的是剑,而不是以往以为的刀,这些我都放进了剧集中。

  我还特地找了研究晚清历史的贾英华老师,他之前采访过三百多位末代皇族的人,和溥杰做过邻居。他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比如剧集里拍到醇亲王载沣动身去德国那天是在下雨,于是我也在戏里加了下雨的情节,虽然一般的观众也看不出来,但我依旧是觉得很有意义。

  南方周末:这个剧集的主要主人公其实都是虚构的,你如何平衡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

  王伟: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呈现真实的质感,在服化道等方面尽我们最大的可能性,至于故事本身,我们通过几个人物去塑造那个时代的群像,必然是把好多人和事揉捏到一起,是一个高度凝练的作品,我们大家都希望他们具有那个时代人物的特征。

  南方周末:春夏饰演的谢菽红是片中的灵魂人物,如果说片中的男性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反而是谢菽红身上闪现出很多朴素美好的东西,你如何理解这个人物?

  王伟: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她的思想突然得到改变,被卷入了时代洪流,并且顽强地去生存,所以我觉得她代表的是顽强自信、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民,她没有主动革命,都是被动参与的,是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讲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儿,当时的革命其实是一种精英革命,老百姓还没有参与,往往是被精英裹挟的,谢菽红和剧中的其他几个角色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在剧中,女主人公谢菽红为摆脱家族的包办婚姻到了上海,伴随着被点燃的革命激情以及爱情流亡东瀛。(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那你又是如何理解剧中几位男性主角的,他们在那个时代巨变中,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们的道路也都是某一种意义上的“歧路”,怎么样看待这种选择?

  王伟:20世纪初其实非常特殊,清王朝大厦将倾,有的人想要力挽狂澜,有的人想要推翻它,我们剧中的几位主人公其实都想要挽救当时的国家,都希望国家可以变好,但他们的思想主张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他们有很强的茫然感,但那就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他们没人是“对”的,可他们也曾经为了国家能够变好而努力,他们存在历史局限性,可他们的故事是动人的。

  南方周末:《人生若如初见》这样的剧集拍摄成本是比较高的,也注定会面临一些争议,你接的时候有没有顾虑?

  王伟:出品方有情怀,我们没顾虑,很多时候人还是要为情怀做点事情,恰好又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现在做历史剧的本来就慢慢的变少了,但是都不去做这种严肃的剧集也不行,只要做了,就总算往前走了那么一小步。

  其实拍完《白夜追凶》后,我接受媒体采访就说自己想拍历史剧,结果还真的有《人生若如初见》这样的剧本找到我,当时我还不到30岁,我真的觉得资方也是很大胆的。

  现在这部剧的确遇到一些争议,和大家对历史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关系。我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够通过这样一部剧,让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了解这段历史。这样类型的剧集现在慢慢的变少,我想就和剧集里的主人公一样,当时反对革命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还是在坚定地革命。

  王伟:技术层面的都不算是难度,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演员的表演,我们要如何让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些人,最后要在大的宏观的历史观以及小的微观的对人物的理解相对达成一致,我在这个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

  南方周末:有人评价这部剧在思想和美学上都有一些探索,你觉得这些探索是什么?

  王伟:我其实是在美学上有一些探索,当然这个主要是针对的是当下的剧集领域,我也尽可能地参照了诸如《末代皇帝》这样的经典影片的拍法。至于说思想性,我觉得谈不上探索,江奇涛老师写的观点其实也不能说是新,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和历史迷在书写和讨论,只是鲜少被剧集这样的载体去表现。

  王伟:坦率地说,这个主题我总结不了,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只能尽可能地给大家呈现一段真实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是什么,你想要站在什么角度去解读它,取决于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

  南方周末:从你接拍《白夜追凶》到现在,你在剧集行业已经有将近十年的从业经验,你认为这个行业变化大吗?

  王伟:是有变化的,但可能我想拍的东西都是比较厚重的,有一定主题表达的,所以行业的变化对我影响不大。说到《白夜追凶》,我还是很幸运的,当时赶上了网剧的兴起,做主流剧集的人都不愿意拍所谓的网剧,我们才有机会。

  我们这拨人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又赶上了所谓的微电影时代,于是碰到一个机会,让我这样一个民间成长起来、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人有机会能创作。当时几万块、十几万块就能拍一部微电影,后来我才有机会拍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项目,这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我是一步都没有跳过。

  南方周末:你是最早一拨拍网剧的人,一出手就是一个讨论度非常高的悬疑剧,按理说应该在这个赛道继续做下去,但是你反而选择去做这种厚重的长剧集,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王伟:厚重的题材不能说当下不流行,它以后也还是会有的,这样的剧二十年前蛮多的,现在变得稀缺了一些。现在悬疑剧是蛮多的,有一个井喷的趋势,那是因为之前有一个阶段悬疑剧不能进入黄金档,所以传统的公司就不做悬疑剧了,后来有了网剧,也没有黄金档这样的概念了,这类题材又多了起来,这和时代的变化有关系。

  《人生若如初见》这种类型的未来还会兴起的。当然了,我们的确可以把剧拍得短一点,分成所谓的“季”来做,从创作规律来说,这样对创作者也会更加友好,没那么累。

  之前的剧集动辄四五十集甚至更长,其实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一个剧需要在电视台打广告,如果有七十集,就会有七十集的广告,赚得就更多。但现在我们都是在平台上看剧,商业模式也必然会发生一些改变。

  现在微短剧又流行起来了,我们仍旧是要适应这种变化的,如果参照英美剧的模式,剧集按照季来做,一季在12集以内是较为贴切的,能够勾着观众一直看下去,如果特别吸引他们,一天也能追完。然后这个剧观众或者市场能够喜欢就接着拍下一季,不喜欢就不再拍了。

  王伟: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早就想过,但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我对电影没有执念,我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看有没有合适的故事,如果有一个故事100分钟就可以讲清楚,那我就去拍。

  南方周末:作为导演,你会在意要保持某种作者性吗?让大家提到你的名字的时候,就会去定义你的风格。

  王伟:我就是不想被划定,每次都是拍完一个后就想要换风格,不想被人定义。《白夜追凶》后我就说我不拍犯罪题材了,拍完《人生若如初见》,我又去拍主旋律的《问苍茫》,再后来我又拍文学作品改编的《高兴》……不管从内容,还是影像风格,我都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趁着年轻多尝试,等到以后老了,干不动的时候,再进舒适区吧。

  王伟:制作首先要精良,内容是大家爱看的,人物不能脸谱化。制作精良是第一步的,不论你拍什么,都要让人觉得是这么回事,不能觉得太虚假,看不下去。

  南方周末:你平时会看微短剧吗?刷短视频吗?你觉得它们的流行会冲击剧集市场,抢占观众的注意力吗?

  王伟:我不看微短剧,但是刷短视频,它们肯定会分散观众的。我举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中国观众没太多选择,所以大家都去看电视上那几个剧。拿吃的东西来说,如果比较匮乏,没选好不好吃的权利,需要先吃饱。但条件好了,选择就多了,正餐之外还有零食,甚至零食吃多了,也可以不吃正餐。

  我认为以后的影像产品会慢慢的细分,别觉得自己的东西可以包罗万象。我觉得只要在某个领域做得足够精品,一定会有人喜欢你的东西。

  我想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医疗、教育也是如此,最后拼的都是品质和服务。剧集也一样,虽然创作是一个艺术,但我们实际上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在自己的类型里去深耕。

  站在遗老遗少的立场拍的剧,想缅怀啥东西,大家心知肚明。别说什么美学啥东西,都是障眼法。

  虽是历史正剧,但很好看,镜头画面美,故事吸引人,所以是好片子。不懂有些人为何需要以极端的好人坏人的简单思维评判历史人物,降智了。十分喜爱《人生若如初见》,非常讨厌类似:保皇派,洗白,歪。。。。的弱智评论,这些评论侮辱了好剧

  [赞][赞][赞]这部剧是近几年最好的一部近代史剧,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赞],值得一看[赞]

  云南3岁女童被水果刀插入脑颅,据称妈妈吓唬闹腾女儿不慎刺入,刀刃插入头颅骨几厘米,目前已接受开颅手术,状况良好。(剪辑:杨程程、李坤)

  “续面”事件,双方和解,店主向顾客道歉,从70到140的反转 #续面当事顾客说共消费140元

  奔驰“亮证姐”逼迫让路,律师4问:女子身份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详情信息?出警是否合规?男子投诉为何无果?#当事人会客厅

  8月17日,九派新闻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黄丹丹医生的朋友圈获悉,其丈夫发布讣告称,黄丹丹医生因病医治无效,生命定格于2025年8月15日凌晨2时30分,年仅35岁。

  1994年黄海海域,中国海军403号核潜艇正执行返航任务,雷达屏幕上忽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

Copyright©2018-2022 乐鱼体育直播下载app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Copyright©2018-2022 乐鱼体育直播下载app手机版 XML

All Rights Reserved